中貿(mào)圣佳上海首屆文物藝術品拍賣會瓷器部分,精選五十余件元明清官窯佳器,精品迭出。其中烏金釉黑釉油滴斗笠盞是為一代名品,自古以來深受文人之珍視,其釉色烏黑濃郁,油滴似天空繁星,把手賞玩,隨著光線變化而折射銀質(zhì)光暈,于小物見大觀,珍罕有加。與本場拍品相類之油滴天目就被日本定為“國寶”,足見其品級。本場之17世紀高麗青瓷蓮瓣形三兔足香薰采用高浮雕技術來雕刻蓮花瓣,技藝精湛,其翡色青瓷可與汝窯之天青相媲美,為本場重器之一。
1056明 烏金釉黑釉油滴斗笠盞高12.5 厘米RMB:15,000,000-16,000,000
水吉窯在今福建省建陽縣,古代盛燒黑釉瓷器,產(chǎn)品以茶盞為大宗。兔毫斑、鷓鴣斑、曜變、油滴等結(jié)晶釉品種最為名貴。水吉黑釉器的特點是胎土富含鐵質(zhì),呈黑褐色。此盞敞口、斂腹、圈足小而淺。此盞內(nèi)、外黑釉浮現(xiàn)鐵結(jié)晶聚集的圓點斑紋,在光照之下閃爍銀色暈狀光彩,極其美觀。人稱之“油滴”。拍品圖2
古人盛行斗茶,黑盞方便識別輸贏,茶盞足小而淺,便於把握手掌之中,故水吉盞是古之文人風情的見證。古代水吉油滴盞的燒制條件與燒成難度上都比傳統(tǒng)兔毫盞更為嚴苛,在溫度難以把控的情況下,窯溫偏低或偏高都燒不出油滴的斑紋,前者會造成釉面上的點狀斑紋難以形成,后者又容易致使原本點狀的斑紋流成條狀。因此流傳于世的油滴盞整器寥寥可數(shù),就連標本也很罕見。在被日本定級為“國寶”的四只水吉盞中就有一只水吉油滴盞,日本靜嘉堂文庫也收藏一直黑釉油滴撇口盞,器形與本品極為相似,同為黑釉油滴精品。油滴盞也曾在公開拍賣中以7800 萬創(chuàng)下最貴水吉黑釉盞的記錄(紐約佳士得2016年)與本品相比,可以說其油滴之形態(tài)有異曲同工之妙。
參閱圖1 106217 世紀高麗青瓷蓮瓣形三兔足香薰高10.2 厘米RMB:2,800,000-3,500,000
在高麗王朝統(tǒng)治的歷史上,青瓷作為高麗文化的精髓,應該說擁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高麗青瓷是高麗時期繼承新羅時代陶瓷器工藝傳統(tǒng)生產(chǎn)的瓷器,其高雅、美麗、清新,呈青翠的綠青色,又名翡翠色瓷器,本品即位一粒少見的高麗青瓷香熏,其上乘寶蓮狀口,下有草葉型托,底座菊瓣狀,底足設計為生動的坐兔,其形制獨特,可謂高麗瓷中的罕見之物,相似者可見韓國著名的國寶第九十五號,即高麗青瓷七寶紋香熏,兩者皆運用了少見的高浮雕技術來雕刻蓮花瓣,這種技藝似傳承于汝窯,并且在世界陶瓷的技術史上可與汝窯相媲美。
據(jù)南宋《袖中錦》刊載,當時被南宋譽為“天下第一”的物品中,就記有“高麗秘色”,即高麗青瓷,南宋人在古文獻中的這種稱頌,應是對高麗青瓷中世紀高峰發(fā)展期真實面貌的如實記載,可知高麗在當時就聲譽四海內(nèi)外。
參閱圖 :高麗青瓷七寶紋香爐 國寶95號 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藏
12 世紀始,高麗青瓷發(fā)展達到高峰,釉色綜合了汝窯、龍泉窯的工藝特色,其發(fā)展的動力主要來源于仿制中國以都城開封為中心的北方地區(qū)制瓷業(yè)成就。高麗純青瓷在器具的品種和造型的選用上明顯的與中國北方的汝窯相關,生產(chǎn)的產(chǎn)品顏色近似于龍泉窯、越窯艾葉青、月白等色,高麗青瓷其最主要成就在于燒出了和汝窯一樣美麗絕倫的天青色調(diào)與模仿出了汝窯中的復雜器形,此盞高麗時期的器形寄托于宋之汝窯青瓷,其中在清涼寺出土的汝窯熏爐是本品一類香爐之原型,可資比較。又有二皆傳承于汝窯器型者,可見大阪國立美術館收藏的高麗青瓷鴛鴦形香熏,以及著名的高麗青瓷獸形熏爐,皆與本拍品工藝、用途相近,可資比較。 此次專場兼?zhèn)洚嬕狻⒐に?、制瓷技法者亦有?shù)例,如清乾隆 青花釉里紅高浮雕云龍紋掛屏,青花釉里紅發(fā)色艷麗,工藝講究,龍紋威猛生動,為乾隆時期御窯專制之雋品。明宣德青花高浮雕“江山永固”仙人承露臺式器,造型獨特,圓整渾厚,鏤空呈群峰博山型,線條平直硬朗,技藝精湛。瓷塑人物作品亦可圈可點。如明末清初之德化觀音,法相莊嚴,為德化大家何朝宗所制,品質(zhì)一流。又見一例青白釉羅漢坐像,雖殘猶珍,雕刻精湛細膩,生動傳情。另之清代爐鈞釉描金彩繪供養(yǎng)菩薩,采用多種技藝于一體,工藝復雜,制作精細,整體給人肅穆寧靜之感,絕非凡品,質(zhì)量一流。
1014清乾隆 青花釉里紅高浮雕云龍紋掛屏長36 厘米 寬30.3 厘米RMB:80,000-150,000
拍品為乾隆時期御窯廠所制罕見高浮雕之重器,工藝極為講究。瓷板上雕云龍紋樣,翻云入海,騰舞九霄,難度甚高。龍紋通常只繪于瓷器表面,而要將這般生動的圖案雕刻于瓷板之上,以刀代筆,堪稱神技,為乾隆精工之品。上海博物館藏一只清雍正青釉云龍紋缸,細觀之,頗為震撼,因其工藝獨特,與本品一樣,其外壁龍紋皆以浮雕工藝所制,極為考究。
014參閱圖 清雍正青釉云龍紋缸上海博物館藏
青花釉里紅,是將青、紅兩種釉下彩繪于同一器物上的裝飾。從燒成技術上看,要得到好的釉里紅和青花顏色,各自都需要在特定的燒成氣氛下進行。要將兩種顏料在統(tǒng)一的燒成氣氛下燒成,必須尋找特定的釉里紅和青花配方,因此成功率極低。乾隆時期,青花釉里紅的燒造可謂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此瓷板設計新穎獨特,高浮雕工藝燒成不易,不難看出其稀有之處。
不同于其它同種類官窯器上的五爪龍,這只御窯高浮雕龍瓷板繪制了富有空間張力的四只長爪,此造型雖尚有早期遺風,但爪的拇趾和其他幾趾距離拉開,使爪猶如踏于空中。我們從北京故宮博物院以及臺北故宮博物院清宮舊藏的遺存中也不難發(fā)現(xiàn),四爪龍和四爪海獸在高等級瓷器和漆器的繪制使用中是屢見不鮮的,且有不少器物制作十分精良、品質(zhì)超群。如北京故宮博物院清宮舊藏明永樂剔紅云龍紋圓盒,明宣德白地礬紅彩云龍紋盉碗,臺北故宮原清宮舊藏明成化斗彩應龍紋盤等等,皆有例可循。拍品青花釉里紅發(fā)色艷麗,工藝講究,龍紋威猛生動,為乾隆時期御窯專制之雋品。 1050明宣德 青花高浮雕“江山永固”仙人承露臺式器高14.8 厘米RMB:250,000-300,000
此座造型獨特,圓整渾厚,鏤空呈群峰博山型,線條平直硬朗。青花色澤濃艷,山巒疊翠,鏤空工藝的運用令層次豐富清晰,雜而不亂。宣德朝鏤空通透的器座極為少見,此器造型新穎,玲瓏別致。永宣二朝堪稱有明一代青花瓷器之巔峰時期,被譽為青花瓷器的“黃金時代”。彼時成祖、宣宗二帝皆重視窯業(yè),設有司于珠山專備窯事以供御用和賞賚,較之前朝規(guī)制更宏,技術精進,所出之品,為世所珍。明宣宗朱瞻基為史上寥寥可數(shù)擅長文藝的儒家君主,每于萬機之暇,宣宗皇帝寄情于各式文玩。其瓷器一項,品格超群,發(fā)明極多,前后器類之豐富,釉色之廣泛,裝飾之多變,皆發(fā)古未有,誠為一代絕品。
此青花器座紋飾飽滿穩(wěn)重,與端莊雋秀的器形相得益彰,古樸中見精致,盡顯宣德青花之精妙。此種器座寓意江山永固,在宮廷建筑上使用較多?,F(xiàn)置于中山公園西北角游船碼頭前空場上的綺春園涵秋館仙人承露臺須彌座造型與本品極為相似,座上置仙人承露像,惜不知散失何處;另外于1992 年皇家御園諧奇趣遺址出土的皇家御園太湖石,其山石造型與堆疊亦與本品有一致之處,與本品對比,可見傳承。參考故宮收藏,見一件類似器座,刊于《故宮博物院藏古陶瓷資料選萃(卷一)》,紫禁城出版社,2005 年,頁126,圖100,可資比較。
參閱圖 :皇家御園石雕
參閱圖:原綺春園涵秋館仙人承露臺須彌座(現(xiàn)置于紫禁城中山公園西北角游船碼頭)
1021
清代 爐鈞釉描金彩繪供養(yǎng)菩薩高28.5 厘米RMB:800,000-1,200,000
菩薩高螺發(fā),高發(fā)冠,面龐圓潤,額際寬廣,彎眉細目,額間施白毫,表情慈祥柔和。寬肩厚胸,項配瓔珞,粒粒連珠極為華美,軀體健壯,體態(tài)勻稱,雙手作持寶物狀,手腳刻劃細膩,柔軟而富有彈性,極具肌膚質(zhì)感。
蓮座花瓣肥碩飽滿,排列整齊,制作精致。面部及身軀施金釉,衣裙及蓮瓣部分施醬釉,上飾描金纏枝花卉紋,發(fā)冠、綬帶及瓔珞等處以爐鈞釉裝飾,采用多種技藝于一體,工藝復雜,制作精細,整體給人肅穆寧靜之感。 1022
明末 何朝宗制德化窯白釉持經(jīng)觀音坐像款識:何朝宗造高21.5 厘米RMB:150,000-200,000
此件觀音通體施白釉,中空,觀音低首垂目,面形長圓,飽滿豐潤,神情慈祥,似在俯瞰塵世眾生。其發(fā)髻高束,正中插如意形頭飾,胸前瓔珞珠佩。雙手疊放,左手持經(jīng),一足半露,一足屈掩。為德化何朝宗制觀音之經(jīng)典造型,其衣紋自然,透過垂拂流轉(zhuǎn)的衣褶,隱露出觀音的肢體形態(tài)。像通體施白釉,中空,背后戳印陰文篆書“何朝宗造”印章款。觀音像是德化窯的常見題材之一,是人們賦予想象和期待美善與圣潔的化身。作為福建德化窯瓷塑藝術的代表人物,何朝宗特別強調(diào)對人物神情的刻畫,他所創(chuàng)作的佛教人物瓷塑,如達摩渡海像、觀音像等吸收了魏晉南北朝以來佛教造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使之超凡脫俗。同時,又根據(jù)各種神祇的不同特性,從現(xiàn)實生活中加以提煉。其藝術成就令人驚嘆,觀此件作品,可知其然。
明代德化瓷塑大師輩出,其中,以何朝宗最為著名。何朝宗(1522-1600 年),又名何來,主要活動在明朝嘉靖、萬歷年間,是著名的德化窯瓷塑大師,清乾隆《晉江縣志·鄉(xiāng)土》記載:“有何朝宗者,善制陶像,人爭寶之。”他的瓷塑作品,吸收泥塑、木雕和石刻造像的各種技法,結(jié)合瓷土特性,博取各家之長,形成獨具一格的“何派”藝術。他所塑造的各種古佛神仙,發(fā)揮傳統(tǒng)雕塑“傳神寫意”的長處,微妙地表現(xiàn)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富有藝術魅力。
據(jù)統(tǒng)計,何朝宗作品存世極為少見,多藏于世界各地博物館。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觀音坐像、泉州市文管會所藏“渡海觀音”,均列為國家一級文物珍品。另有法國吉美亞洲藝術博物館、大英博物館、美國納爾遜阿特金斯博物館所藏,亦為其上乘作品。中貿(mào)圣佳2016 年春季拍賣會上拍一例何朝宗制德化窯白釉觀音坐像,成交價552萬人民幣,其造型姿勢亦與本品相類,可資比較。
1023明 德化窯白釉道教人物瓷塑像高35 厘米RMB:120,000-150,000
明代晚期是德化窯發(fā)展的重要時期,除日常器用外,更以瓷塑人物最為著名,其時燒制的白瓷,以其“白如雪、潤如玉”的玉質(zhì)感馳名中外,尤其珍貴難得。在德化窯瓷塑中常見觀音、羅漢等塑像,如本品之道教人物十分罕見。其高束發(fā)髻,額頭飽滿,滿臉笑容,隨和可親。一手藏于袖袍之中,另只手曲于胸前,指尖微微上翹,腳踩靈石而立,衣袂飄飄,仙氣十足。此像風度翩翩,觀之當如斯文公子,或為八仙之一之韓湘子。韓湘子,生性放蕩不拘,世傳其學道成仙。拍品制作工藝精湛,細節(jié)刻畫精細,定為明代德化窯之大師之精品佳作。
說到人物題材,第1016號拍品清雍正青花釉里紅海屋添籌玉壺春瓶,畫面工整細致,細膩至極,觀之似覺一幅清代工筆畫卷呈于眼簾,精美無比,令人歆快。另有多件人物題材精細之作,皆待君賞。
1016清雍正 青花釉里紅海屋添籌玉壺春瓶高32.3 厘米RMB:150,000-200,000
青花釉里紅始見于元代,乃是以銅紅釉在青花間加繪點飾,經(jīng)高溫還原焰燒成。其制作工藝繁雜復而苛刻,故明永宣后少有成器者。至康熙時,釉里紅呈色漸趨穩(wěn)定,青花釉里紅之燒造亦見成熟,已可表現(xiàn)大幅山川景象與人物故事場面。雍正時,青花釉里紅器愈顯爐火純青,層次分明,不見渾濁、浸漫,尤開一代風氣之先。
此件雍正青花釉里紅玉壺春瓶,撇口,細頸,圓鼓腹,圈足,造型秀美輕靈。胎質(zhì)細白堅致,胎體較輕,釉面細潤勻凈。畫面工整細致,細膩至極,觀之似覺一幅清代工筆畫卷呈于眼簾,精美無比,令人歆快。整器紋飾多以青花為之,間以釉里紅填繪,色澤明而不媚,妍而不嬌。器腹以青花釉里紅裝飾“海屋添籌”圖案,筆觸綿密靈動,描摹分毫不差,山石旁樹木茂盛,枝繁葉茂,海屋添籌傳說為海中有一樓,內(nèi)貯世間每人壽數(shù),用籌插在瓶中,如令仙鶴銜一籌入瓶中,可多活百年。江面波浪滔天,仙鶴攜籌繞梁盤旋。岸邊高士攜琴而至,身前童子攜瓶籌。后人祝賀壽辰多用“海屋添籌”為祝頌詞,“海屋添籌”亦成為古代工藝品上常用的題材,此件玉壺春瓶,青花釉里紅兩者并勝,用筆卓爾不群,意境淵雅恬淡,茲蓋世之佳作也。
1046明崇禎 青花文王訪賢故事圖筒瓶高44 厘米RMB:180,000-250,000
明代崇禎時期,遼東滿族統(tǒng)治者對關內(nèi)虎視眈眈,不時侵擾犯境;國內(nèi)農(nóng)民起義風起云撮,社會激烈動蕩。在此背景下,以呼吁統(tǒng)治者廣招賢良,報效國家為主題的圖案開始流行起來,“文王訪賢”即為一例。筒瓶外壁繪傘蓋下,周文王面帶笑容注視身前行禮之高士,背后隨行之人或捧禮物,或持金瓜,或掌大旗,皆喜笑顏開。全器釉光瑩潤,青花發(fā)色青翠,繪畫生動,尤其所畫的隨風飄舞的傘蓋、衣裙、旗糿,與流云相配,格外精彩。
1049清康熙 五彩麻姑獻壽圖將軍罐高33 厘米RMB:350,000-500,000
此罐碩大,但胎質(zhì)細膩,繪畫精致,器型規(guī)整,人物特點明顯,動態(tài)十分生動。大罐口沿以八寶紋裝飾,罐身以五彩繪麻姑捧爵而行,回望相隨捧桃侍女,其后跟隨瑞鹿數(shù)只,攜美酒靈芝一同前往祝壽。人物形象生動,繪畫精湛,剩余部分以山水樹木為底,顏色豐富,為康熙朝五彩人物罐之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