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幸咖啡和貴州茅臺開發(fā)“醬香拿鐵”,奈雪的茶和薄盒APP推出“范特西奶茶”,就連涪陵榨菜都和B站推出了聯名款……今年以來,品牌聯名的這股風,似乎吹得比以往更猛一些。
品牌找“搭子”,主打的就是一個“1+1>2”:一是雙向破圈,從“面子”上的相加走向“里子”上的相融,共享客戶群,互通流量池;二是形成差異化,快速占領用戶心智,在自帶傳播屬性的年輕消費者中,品牌之間組CP還可能產生話題效應,化流量為銷量。由此不難理解,對此最樂此不疲的,往往是卷出“麻花”、熱衷于討好年輕人的餐飲業(yè)。
然而,聯名好像也變成了一種“快消品”。一方面,大多數聯名只是“貼牌”合作,產品方面并沒有多少創(chuàng)新,顯得噱頭大于實質,就像網絡熱點一樣,“其興也勃,其亡也忽”;另一方面,聯名呈現泛濫之勢,有研究報告指出,2023年飲品連鎖品牌聯名活動活躍,幾乎每天都會出現一例,久而久之,消費者也難免審美疲勞。
更不必說,有的品牌聯名在營銷上走得太遠,忘記了為什么出發(fā);有的強行“拉郎配”,不顧品牌調性是否契合,結果鬧出了笑話;有的文案低俗,引發(fā)流量反噬;有的“一廂情愿”打擦邊球,最終遭遇約談下架……我們進入了一個似乎“萬物皆可聯名”的時代,但同時又目睹了不少“勉強沒幸?!钡姆囁查g。
顯然,品牌聯名更偏向短期效應,并不能包打天下。人們樂見商家“花式整活”,同時也會回歸理性。最具話題熱度的“醬香拿鐵”,喧囂過后能否香遠益清?跟風打卡的“頭回客”中,又有多少轉化成“回頭客”?這對品牌而言是一種增值還是消耗?恐怕還是未知數。
品牌聯名看上去很美,但絕非簡單的“排列組合”。事實上,品牌也是長期主義、細水長流的結果,背后是品質的穩(wěn)定輸出。消費者最在意的,肯定還是產品本身。換句話說,在流量紅利中勤練內功,在珠聯璧合中錦上添花,才是品牌聯名的應有之義。若是一邊“看著很新鮮”,一邊“嘗過知詐騙”,一邊忙著跨界,一邊缺少眼界,只會丟了立身之本,留下一地雞毛。
“當大潮水退去,才知道誰在裸泳。”縱是一頓聯名操作猛如虎,真正可以“轉動命運齒輪”的,還是自身的硬實力。
(來源: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