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米爾高原西側的費爾干納盆地地處古絲綢之路要道,曾是東西方文化交匯之地。中國古代文獻中記載的大宛國就位于這里。今年,中烏聯合考古隊在位于該盆地的蒙扎鐵佩遺址考古發(fā)掘取得了重要收獲。
10月9日,工作人員在烏茲別克斯坦納曼干州的蒙扎鐵佩遺址進行發(fā)掘工作。(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供圖)
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烏茲別克斯坦科學院國家考古中心組成的聯合考古隊,于今年9月開始在烏茲別克斯坦納曼干州的蒙扎鐵佩遺址開展考古發(fā)掘工作。蒙扎鐵佩遺址位于錫爾河北岸的峭壁上,東側毗鄰巴蘭德鐵佩古城。既往研究表明,蒙扎鐵佩遺址是一處與巴蘭德鐵佩城址同期的墓地,也是目前費爾干納盆地內城址與墓葬關系最為明確的一處古代墓葬遺址,在該盆地古代城市文明發(fā)展進程和歷史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亞考古隊隊長、中烏聯合考古隊中方執(zhí)行領隊劉濤說,經過兩國考古學者的共同努力,現場共發(fā)現墓葬7座、建筑2座,出土有絲綢殘片、皮革制品、銅鏡、圓形方孔錢幣、珠飾等大量文物。
10月9日,工作人員在烏茲別克斯坦納曼干州的蒙扎鐵佩遺址進行發(fā)掘工作。(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供圖)
劉濤介紹說,出土的絲綢殘片保存狀況較好,可觀察到明顯的編織結構?!斑@也是該遺址1986年首次發(fā)現絲綢以來,再次發(fā)現絲綢等遺物?!?/p>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助理研究員、中烏聯合考古隊隊員王星說,在墓葬頂部臺地上發(fā)現的可能與拜火教有關的大型房址形制特殊,內涵豐富,為探討費爾干納盆地中世紀早期的喪葬禮俗、宗教信仰乃至文化面貌等提供了難得的資料。
據悉,1986年,蒙扎鐵佩遺址所處區(qū)域發(fā)現并發(fā)掘了9座大型洞室墓,出土了用葦桿束編制的帶蓋蘆葦棺和多具保存較完好的人骨,墓葬隨葬品種類豐富,出土了五顏六色的絲綢服裝殘塊,在個別棺材中還發(fā)現了項鏈、耳環(huán)等飾品。研究表明,這批墓葬的年代大約為5至8世紀。本年度的發(fā)掘目的在于進一步確認蒙扎鐵佩墓葬區(qū)的范圍、墓葬的分布規(guī)律,并重新梳理墓葬結構和隨葬品等細部特征和年代信息。
10月9日,工作人員在烏茲別克斯坦納曼干州的蒙扎鐵佩遺址進行發(fā)掘工作。(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供圖)
目前,發(fā)掘工作仍在按計劃進行。考古隊已經對現場發(fā)現的大量有機質遺物,包括絲綢、皮革、蘆葦編織物等,實施了一定的臨時保護措施。同時,考古隊也正在采取措施,對相關遺跡進行整體套箱提取,計劃在室內進行后續(xù)的精細化清理,力求最大限度地保存、提取現場信息。
劉濤說,費爾干納盆地是中亞歷史文化較為發(fā)達的區(qū)域。此次對蒙扎鐵佩遺址墓葬的發(fā)掘,使得費爾干納盆地中世紀早期的葬制、葬俗、信仰、建筑形式等得以直觀地呈現,豐富了對費爾干納盆地文化面貌和文化內涵的認識。絲綢、漢式銅鏡、圓形方孔銅錢和拜火教相關遺跡的發(fā)現,實證了該盆地在古代絲綢之路和古代東西方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
烏茲別克斯坦科學院國家考古中心教授阿納爾巴耶夫說,中方學者在對考古現場實施預防性保護、整體套箱提取、室內精細化發(fā)掘等過程中展現的理念、方法和技術,既為烏茲別克斯坦的田野發(fā)掘,尤其是現場文物保護水平的提高貢獻了中國智慧,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國考古學發(fā)展的新成果。
10月9日,工作人員在烏茲別克斯坦納曼干州的蒙扎鐵佩遺址進行發(fā)掘工作。(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供圖)
10月9日,工作人員在烏茲別克斯坦納曼干州的蒙扎鐵佩遺址進行發(fā)掘工作。(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供圖)
這是10月19日在烏茲別克斯坦納曼干州拍攝的蒙扎鐵佩遺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供圖)
(來源:新華社)